青海省学生体育网
Qinghai student sports network

“野蛮”中小学生体魄出二十条举措

发表时间:2020-06-20 00:30

1000.png

坚持问题导向,成为20条一大特点。市教委表示,要聚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小眼镜”“小胖墩”现象反映的普遍性矛盾,全面分析学校体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指导各区、各学校深入分析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个性问题,以提升课程质量、加强师资建设、强化课外锻炼、扩大比赛活动普及为基本着力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有效破解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难题。

本市还制定了一个目标:到2025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达到55%以上,优秀率达到20%以上。到2030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达到60%以上,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达到25%以上。

【二十条措施】

1.推进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小学重基础、初中多样化、高中强专项”的要求,各区各学校要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形成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学校要将田径、体操和体能训练等作为必修项目,提供不少于20个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确保学生至少熟练掌握2项运动技能。

2.增加体育课时和保证课外锻炼时间。开足开齐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上5节体育课,初中至少4节,高中至少3节,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课外锻炼。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至少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

3.培养学生每天跑步的习惯。跑步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锻炼方式,要利用晨跑、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每天跑步的习惯。一二年级每天至少跑400米,三四年级每天至少跑800米,五六年级每天至少跑1000米,初中每天至少跑1500米,高中每天至少跑2000米,原则上在校内完成。

4.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加强教学管理,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各区要制定体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健全管理规程。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统筹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杜绝说教课和碎片化教学,保证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深化小班化教学、走班制、大单元、长短课和“一校一品”等改革成果,每年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培育和遴选优秀教学成果并积极推广。

5.鼓励学校体育创新发展、形成特色。各区各学校要结合区域优势和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创建体育特色。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注重舞龙、舞狮、抖空竹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建设一批市级体育运动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

6.多渠道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学校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体育素养,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做好表率,鼓励非体育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经培训后从事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到中小学任教。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用外籍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区各学校建设体育名师工作室。

7.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各区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同工同酬,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周课时量,关心关爱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要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等,科学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

8.加快解决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各区政府要加强统筹,针对场地不达标的学校,“一校一策”拿出具体方案,切实解决学校运动场地配备不足的问题。组织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半价向学校和学生开放,列出开放清单和目录,就近就便满足中小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

9.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学校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各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市级每年举办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打造校园体育精品赛事,促进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

10.创新教体融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力推进教育与体育部门在学生课余训练、赛事体系、注册管理、活动组织、人才选拔、资源共享以及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11.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结果应用。各区要通过购买服务、集中测试等形式,组织全体学生每年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准确度,实现系统分析、精准干预和数据共享。每年3月底前,市教委将上一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向各区通报并向社会公示。测试结果作为各区政府、校长和体育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

12.配齐用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要求,加强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卫生保健机构作用,做到区有保健所、校有保健室,严格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标准配备校医,不断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3.积极拓展学校体育人文交流。在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学生比赛、学术研究、规划管理等方面,与体育发达国家地区及省市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市级每年选拔100名优秀体育教师赴青少年体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各区要为体育教师出国出境培训、交流提供保障。

14.建设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建设并应用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信息平台。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力量、耐力等相关数据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和引导,帮助家长更好地提高健康意识,掌握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深化家校合作、共筑学生健康成长。

15.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从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税费减免等方面,完善政策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活力。强化规范管理,制定准入目录,加强考核评估,公布负面清单,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社团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组织体育赛事、人才与智力支持等方面提供保障。

16.家长要主动陪同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守护人,要主动提高健康意识,掌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以身作则参加或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习惯。寒暑假及节假日,家长要督促孩子每天完成至少1小时体育锻炼。

17.努力形成师、生和家、校、社共同推进学校体育的良性机制。不断强化学生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为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创造条件。家庭、学校和社区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中小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设施。

18.加大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力度。各区各学校要认真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范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运动风险防范,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伤害处理机制。强化师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伤害,坚决杜绝“校闹”等极端事件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19.重视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估的作用。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列入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考核。连续3年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改革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适时调整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20.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区政府要切实履职尽责,做好学校体育改革的政策、经费和条件保障。教育部门要牵头做好总体协调;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宣传教育;体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训练辅导、竞赛活动;卫生健康部门要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人社和编制部门要协助教育部门配齐配强体育卫生师资;发展改革、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要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民政部门要指导社区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要发挥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妇联等部门要通过入户指导、开设家长课堂等方式,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体育锻炼指导服务。